「心理假」議題簡介
「心理假」顧名思義,就是讓人在心理狀況不佳的時候,可以請假喘口氣或是休息的「假別」。
美國奧勒岡州在 2019 年通過心理假法規,是最早有「心理假」制度的地方。台灣目前已經有十多所學校設有心理假,包括:台師大、政大、成大等。
心理假的存在彰顯了,不是只有身體健康值得關注,「心理健康」也值得大家重視。 它也是一個校園的「安全機制」,讓學校能及時注意到學生的身心狀況。當然,還有很多......
你支持學校放心理假嗎?為什麼?如果有心理假你會使用嗎?為什麼?你覺得心理假在推行上會有什麼問題?
來看看大家對於「心理假」抱持怎樣的看法吧!
阿德勒:「生命總會設法延續下去,面對外來阻礙時,決不會沒有掙扎就高舉白旗。」的確如此,但是這份「掙扎」有沒有用、能否被看見,是決定生死的關鍵。
截至今年9月23日,台灣已有18所大學通過心理假。心理假除了讓學生在身心狀態不佳時,有合理管道的請假調適,也可以讓校方在學生請過多心理假時,提早接收到學生發出的求救訊號,即時派出人員(導師)關心。然而,許多導師平時忙於研究與教書,因此無暇顧及學生、參與導師培訓課程,學生要如何對「幾無交流」的導師傾訴,是一個待解的難題。不過,心理假的存在,的確可以提升學生與大眾對心理健康的關注。
然而,大學生將來要出社會,而許多工作無法隨意請假,例如:醫院裡的護理師,即使生病仍要上班。如果學生在請假過後沒有痛定思痛,沒有反思如何將心情做更好的調適,如此學生將永遠不會成熟,出社會後可能不堪一擊,那麼,心理假只是「延緩死亡」的工具而已。過去的學子從小就在嚴峻的「社會大學」中長大,很早就認清現實、自立自強,對「不確定感」司空見慣。現今的學生大多生長在河清海晏的環境,雖衣食無虞,卻也喪失了韌性。
不同世代學生的「成長環境」有諸多不同,然而,「心理健康課程」卻古今一轍,於高中以前的教育極少。在汲汲營營追求學業成績、心理健康議題不受重視的狀況下,學生「沒有動機」尋找心理方面的「協助管道」。即使市面上有許多心理調適的書籍,高中課本內有心理調適相關的內容,社會、學校裡都有許多可用的資源,然而,若需要幫助的學生沒有使用這些資源的能力、動機,資源再多都只是徒然。值得慶幸的是,心理假的推行,也許能協助校方發現那些需要幫助的人,甚至能創造讓大眾關注「心理健康議題」的契機。
依照台灣各校的趨勢,心理假的推行勢在必行。不過,學校在讓學生請「心理假」的同時,也要思考如何讓學生「學會」心靈上的調適,以及尋找協助資源的能力,讓心理假成為「拯救學生」的救命藥,而非「延遲死亡」的工具。
的確,出社會之後如果沒有心理假,可能出現無法調適的問題。不過,無法適應還是歸根於最初請假的動機。請心理假前,是如何評估自己,想從這個「假」中想清楚甚麼。在心理假中,自己要怎麼幫助自己,如果幫不了,有沒有尋求外部資源幫助自己。心理假是幫助學生「學習」調節自己的工具,而不是用來逃避。利用心理假學會調節自己,出社會後才能適應,如果適應不良,可能是心態方面適應不良。回到根本,還是要學生為自己的「心理照護」負責,利用「假」學習,將合適的調適方法落實在生活中。否則,若沒有得到照顧,請了假也只是徒然。
教育方面,其實從過去到現在,大學之前都還是成績至上,心理健康的推動變化還是有進步的空間的。學生沒有什麼機會學習求助,輔導室也大多被貼標籤,或是大部分用來做升學輔導,但其實照顧學生的心理健康、引導學生學習照顧心理健康,還有很多可以做的部分。很多學生上大學以前,並不了解人生不是只有成就,並不知道自己心情不好、情緒很多很大可以怎麼調節,甚至去知道除了成績優異以外,一個人的彈性和適應力也很重要。 而這種觀念從小就要培養,愈早愈好,才能幫助一個小小孩,長成獨立成熟的大人。雖然過去已經無法改變,但是未來還是有希望的。我覺得目前有希望的地方,是把心理健康的概念帶給現在的大學生們,除了學科專業的學習,像通識課有許多相關的課程、參加社團學習與人合作共事、培養自己獨立的能力等等,期待五年、十年之後,這些學生把對心理健康的態度傳遞給他們孩子,也進而改變孩子們的未來,這應該會是很有意義的期許!
近年大學生心理壓力議題隨幾起學生輕生事件而漸受矚目,有別於事假、病假、喪假以外,一種訴求照顧學生心理與情緒健康的假別「心理假」被引入國內,並始於數所大學實施。輾轉數年,眼看此一假別即將成為主流,但我以為,這種假別乃是一形式上相當畸形之存在,國內有關當局應即力挽狂瀾,竭力廢止。
有人認為,心理健康同身理健康同等重要,人在身體不舒服時得請假休息,而人在情緒狀況不佳時,亦當有相同的待遇,故而應另闢心理假,已達此目的。我以為,此論謬矣!倘若心理假所欲解決之心理健康問題,與身體健康問題具備同質性,則病假即可為之,何須心理假?或言,病假之申請通常有賴相關證明,而心理之不健康實難具體提出證明,難以病假為之;此言甚是,但選擇另外申請一與病假有別之心理假,等於強迫當事人公開宣布此刻的心理問題,試問,面對具備身受情緒影響而導致心理不健康之當事人,強迫其進行自我揭露,是否為心理假實施之本意?答案顯為否定。而學生申請心理假後,身邊學生師長又將以何眼光看待之?當學生完假復課後,面對到師長與同學之詢問、討論甚至質疑,顯然無助於學生心理健康之解決。
故我認為,欲解決學生心理健康問題,而予以休息調理時間之有效辦法,應為調整病假之申請規定,在特定天數內(如一學期兩天)之病假得不需提供相關證明,如此既可保全心理不健康學生之尊嚴,又可達到心理假設置之初衷,另外,有限之天數設計亦可避免病假淪為「翹課」工具,所有功能及防弊措施一舉兼得。
我並非否定心理假之精神,學生之心理健康狀況的確重要而需要被重視,但另闢心理假實在有違設置該假別之初衷,且可能對當事人造成更大的傷害。誠請有關當局審慎思之,並考慮筆者所提出之替代方案,勿應錯誤之政策,而傷害更多的莘莘學子。
匿名同學 1
我蠻支持心理假制度的,每個人都需要有讓心理放假的時間,哪怕有些人可能會用這個假 睡覺、出去玩、吃東西,但在真的覺得生活撐不下去時,或許暫時分離是一種方式,讓一個人可以調整自己、停止內耗。
匿名同學 2
我覺得心理假不好。因為人要學著對自己的生命與肩膀上的工作負責,而且人的職責極有可能與他人的生活環環相扣。如果心情不好就能請假,那麼不僅會耽誤自己的職責,也極有可能影響他人的工作,社會上人人如此,那麼極有可能失序。在emo的狀況下也必須堅持著把工作做好,是每個人都應該學習的課題。
楊芮芳教授
我傾向學校推行心理假,心理健康方能身體健康,才能好好地吸收任何學問、新知。
程千芳教授
現在許多大學都有推動心理假,我認為心理假十分的重要,能喚起同學重視自身心理健康的自我察覺力。但是重視之餘,我認為如何讓學生願意接受協助、願意積極進行調適,願意改變目前不佳的心理狀況,這些才是重點。此外,還要避免請假造成的作業、考試的累積。因此相關的配套以及資源都必須完備,這是需仰賴全校人員共同思考和討論才能達到最佳的效果。
許伶楓諮商心理師
關於心理假,山腰老師們上學期討論過,站在心理衛生的角度我們是贊成的,因為心理假可以讓學生有時間自我調解、自我照顧,心理假的推動,也代表學生對心理健康的重視與關注。不過,相關的配套措施也很重要,畢竟不希望心理假成為對課業不負責任的方便之門,因此如何預備資源、給予協助是需要經過學生與校方多加討論的。
覃桂鳳教官
我贊同學校推行心理假。畢竟大學生已經18歲了,我們應該用成熟的態度去看待他們。如果心情不好硬撐著來上課,學習效果也不好,那不如就好好休息一天,放放鬆,盡快舒緩自己的心緒。此外,心理健康也會影響到身體健康,我覺得社會若能以大方的態度去看待心理假是很好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