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黃色飯糰
有聽過一個都市傳說,說襪子都會莫名其妙變成單隻。有人說是因為襪子體積小,容易在洗衣機脫水時被甩到洗衣筒旁邊的縫裡。也有人不在意,說他都買一樣款式的襪子,怎樣穿都可以,只要能湊出一雙就出門了。不過我想即使襪子消失了,他可能也不會知道。
但是我知道有一個人的襪子不會不見,就是我的阿婆,因為小時候跟他一起生活,他都手洗襪子,因為他想著這樣才不容易壞。如果要重新買襪子,還要買一雙,不能單買一隻。而且認為襪子特別髒,必須和衣服分開洗才乾淨。客家精神不該被濫用以及成為刻板印象,但是我一直想不到在他身上有什麼更合適的形容詞。
我會說他是容易焦慮的客家阿婆。
自從我藉由藥理和護理學學到的知識,跟阿婆聊過他所吃的藥之後,他偶爾會主動向我「解說」。原本是一天一顆的抗焦慮藥,不過他擔心藥效太強,所以他平常都只吃半顆,自己當小小醫生,然後睡不著或只睡兩小時。偶爾自覺壓力很大的時候,才會吃一顆。畢竟八點的電視劇裡只要安眠藥出現,通常都沒有好事發生。
「我不敢吃!怕太強!」阿婆像被針刺到一樣,聳著肩膀一邊說,但是又好像希望取得我的認可,要我跟他說「你就吃吧!」。醫生開了抗焦慮緊張的藥給他,似乎反而讓人更焦慮了。
某個暑假我去跟阿婆住一週。我思考也許平常晚上睡很少,在白天也許會沒精神或想睡覺。他原本看著電視,聽到問題後看著我認真地回答道,「我覺得不會。」但是過了不到一個小時,當午後的橘黃色陽光斜照進竹編窗簾,阿婆開始「啄目睡」了,看電視變成電視看。阿公曾提醒我,這種時候不能關掉電視,不然阿婆可是會生氣,「你幹嘛關我電視?我有在看!」不過這也只是阿公的單方面說詞,阿婆是不會承認的。
今年阿婆終於置換人工膝關節,處理左腳的疼痛和行動不便。想當然耳,憂慮的心情驅使阿婆在術前做足功課,打聽不少街訪鄰居過去開刀的經驗。出院前,醫生跟護理師教會他怎麼復健。畢竟花了錢開刀,是為了換來能夠活動的膝關節,豈能有花大錢最終仍然關節不靈活的窘境。但是,醫生和護理師卻沒向這位客家阿婆說明一天究竟要做幾次的復健。一般人大多怕痛,或者掌握不好訣竅,就會留有一些關節僵硬的問題,但是這種事情是不會發生在勤勞的阿婆身上的。等到某一天載阿婆回診骨科時,阿公跟我說,他覺得阿婆復健太過度,我才能發現阿婆對復健這件事頗為著魔。阿婆驕傲地表示,自出院的隔天起,他的膝關節彎曲復健,一天可以做三百下三組,再加上其他項目。剛開完刀的日子,阿婆也不好在公寓五樓的樓梯爬上爬下,清晨逛菜市場買菜的任務也被迫暫停。阿婆說反正他也睡不著,三點起床吃完早餐,就開始做復健。阿婆一邊描述,好像找到一個新興趣一樣。
前幾週阿婆已經可以跟著社區鄰居一起跳土風舞了,我想魔鬼復健終於停止,而且已經看到成效了。善於多想的阿婆,已經開始擔心與思考另一隻腳的膝關節也要開刀的事情。家人總是話家常地說著可能是他生肖是老鼠的關係,膽小又容易驚慌。但是在我眼裡,他就是即使焦慮也踏實地生活的阿婆,是會把襪子放在舊式水泥水槽旁邊固定的洗衣板上,用刷子細細刷洗的阿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