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玉鮨
文末附上相關單位之回應
學校近年推動「永續」頗為認真,不但有諸多相關講座、活動,也有實際行動,像是:制定淨零碳排宣言、推行無紙化校園等。然而,筆者認為學校在「日常生活」中的減廢與再利用著墨有限,以下將與讀者分享一些觀察到的實例。
回收方面,我想分享三個小觀察。
一、陽明校區人社院二樓的垃圾箱,雖然設計上是有分一般垃圾以及資源回收,但打掃人員另外夾一大垃圾袋於垃圾箱外,使用者無論是可回收還是不可回收垃圾皆丟於其中。垃圾在滿了後,會被整袋收走,筆者不清楚垃圾最終會被收到哪裡。
二、諸多陽明校區活動皆是訂潤餅餐盒,詢問教師原因後,教師表示學校在推動永續,需要使用「可以回收」的餐盒。然而,筆者在活動結束後,親眼看見打掃人員將整疊潤餅餐盒與「一般垃圾」同一裝袋。同樣的,筆者不清楚垃圾最終會被送到哪裡。
三、筆者參與過生醫工程院的「週三中午有約」活動,用完餐點後,需要將廚餘、餐盒與一般垃圾「分類」。當時,筆者因用餐較慢,剛好遇上打掃人員收垃圾,該人員表示「全部丟一起就好」,筆者感到詫異。經過詢問,該人員表示廚餘、一般垃圾以及便當紙盒,最終都會丟到一般垃圾,所以「不必分類」。
面對此三事件,筆者深感奇怪,若所有垃圾最終皆會被丟到一般垃圾,那麼為何要浪費時間回收?為何要特別訂購用可回收餐盒盛裝的餐點呢?是因為「回收」會讓人們覺得自己比較環保嗎?不過,「表面」而非實質的回收,無法帶領學校走向永續,若學校想要對於環境保護有實質貢獻,應要設法解決此一問題。
用餐方面,有兩個現象筆者覺得非常神奇。
一、交通校區的第二學生餐廳中,有許多店家針對「內用」顧客,仍給予「紙便當盒」,因此,回收區幾乎每日都可見「數疊」紙便當盒。然而,依照那些便當盒的油膩程度,大概都無法回收,因此最終會落入一般垃圾。如果能夠減少每天大量的紙餐盒,應該能對本校的「減廢成果」貢獻良多。與之對比,陽明校區的學生餐廳「Beata」提供陶瓷餐盤以及餐具,完全沒有便當盒堆積的問題,值得借鏡。
二、筆者參與諸多校內活動,在信件中皆備註需攜帶環保餐具,但實際參加時大多是「發放(主動給予或是附上)」免洗餐具。像是「梅竹英雄榜首映會」的行前通知信中已載明要「自備環保杯」,然而活動當天,辦理單位提供校友一人一紙杯,參與的學生也是用紙杯飲用飲品。筆者感覺活動辦理單位僅是依據規定行事,卻沒有修改作業流程,說一套、做一套。
以上是一些校園觀察,目的是希望讓校內人士知道學校「日常生活」面的永續現況,也提出一個題目讓大家一起思考解方。本校其實有5000多門永續相關的課程,但是,若這些課程內容僅是理論,沒有帶來生活上實質的改變,那學校的永續便是紙上談兵、有名無實。「理論與行動就像小提琴的弓和弦,合作,才能拉出美妙的音樂。」筆者期待聽見校園內的永續樂章!
筆者為本校大學生
總務處:
淨零排放已成全球趨勢,學校積極邁向節能、減廢、減碳之永續社會責任,本校已於2022年開始籌畫與制定淨零排放宣言。有關筆者玉鮨從校園內觀察學校在「日常生活」中的減廢與再利用著墨有限之情形,確實需要本校各單位、全體教職員工生及餐廳業者凝聚環保共識,一起繼續努力。
有關餐廳紙餐盒減廢管理,於消費者點餐時應確認用餐方式為「內用」或「外帶」,若消費者表示內用時,則不可提供各類一次性免洗餐具。宣導餐廳業者採購外送循環餐盒,可供校內各級單位辦理會議、訓練及活動有訂餐需求時使用。另有關校內活動之減塑作為,將持續宣導,減塑運動除了呼籲大家減少塑膠的使用量,「重複利用」也是行動的重要觀念,並落實執行。
美麗的校園需要大家一起守護,校園環境保護更是學校努力推動的事,環保教育理念應該努力不懈去履行,達到永續社會責任。
SDGS in NYCU 網址:https://sdgs.nycu.edu.tw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