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玉鮨
黃昆輝基金會2022年針對大學生進形調查,有35.4%的學生對大學畢業後的前途感到悲觀。有人認為台灣的低薪就業環境,導致大學生沒有希望感、對未來感到悲觀,因此他們沒有積極上課、學習。不過,就我來看,沒有積極上課只是懶惰的藉口,而非對前景感到無望的結果。畢竟,同樣的學歷「能力愈差薪資愈低」是人人皆知,若沒有認真學習導致能力不夠,最終下場便是低薪,而這個低薪不只是社會環境問題,低薪者自己也要負起一定的責任。
有人認為努力程度和薪資不成正比,因此不必認真學習。這個觀點也很特殊,畢竟知識內化了就是你的,課堂中學到的知識與增加的涵養,對於自身的發展有諸多好處,這些不應只是依照金錢衡量,因此該假設也頗為奇怪。此外,若發現現在的工作環境差,不能只是抱怨或是感到無望,應該要積極改變環境,否則不管環境多糟,就只能被動接受。一味地抱怨或是抨擊並無法解決事情,就像抱怨題目難並無法讓你下次考更好,「解決事情」是需要付出努力與改變的。
除了被動接受就業環境,學生仍有一定程度的「主控權」。例如:主業薪資不夠多,可以發展副業,也就是現今說的「斜槓」。不過,想要發展副業,就需要足夠的能力,這些能力等到「真的遇到低薪」才開始培養,可能已經太遲了,畢竟技術和能力都是日積月累,不可能一蹴可幾,而機會是留給「準備好的人」。因此,學生應該從大學時期,便開始想自己將來「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」,以及「照現況發展下去,有沒有辦法過上想要的生活」。如果想要好的薪水,而發覺能力不夠,「現在」便要開始努力學習,畢竟,出社會後可能光養自己都來不及了,沒有時間學新東西,而且學東西很貴,沒有「學生社團」、也沒有「學生價」。與其到時候為金錢煩惱,不如「現在」開始用學校的資源,好好培養自己。
筆者發現,許多大學生並沒有查看校內實體佈告欄,或是電子校園公告系統的習慣,因此錯失許多學習的資源與訊息。本校的學習資源很多,如果覺得見識淺薄,可以報名講座活動;如果覺得缺乏美感素養,可以觀賞藝文中心的表演活動;如果覺得英語能力不佳,有英語寫作諮詢、英語圓桌、English chat hour等資源可以利用;如果想要認識更多外系同學,可以參加博雅書院的Joy for Youth社群或是學生社團,有許多豐富、免費的活動;想要參與學校決策,為學生發聲,可以加入學生會......。在「學生」的身分之下,學校與社會提供我們大量資源,但是「多會使用」就要各憑本事了,畢竟十八歲了,無論在民法上還是刑法上都已經成人,是時候為自己的生命與生活負責,為社會與自己努力。所以,趁你還是學生,認真學習吧!共勉之。
筆者為本校大學生